(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近年本港活化歷史建築計畫屢見不鮮,如何平衡文化保育與發展成為討論熱點。傳統英中沙田培英中學為高中學生設立「通識沙龍」,邀請建築學系教授與學生分享香港的保育政策,並解答學生由保育伸延的其他問題。校長邱藹源稱,活動以「沙龍」形式進行,是希望學生有「家」的感覺,從而放膽與嘉賓作互動式交流;而學生表示這種互動方式提升他們的時事觸覺。
為提升學生對通識學科的興趣和學習,培英中學成立了由數十名學生組成的通識教育小組,經過科主任和老師的協助下,制定每次「通識沙龍」的主題,讓學生可以自行設計和參與。早前舉行的「通識沙龍」以保育為題,中六學生分別簡報南生圍和永利街的保育、影響和所帶出的思考問題,並邀請香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龍炳頤,分享本港最新保育情況。
龍炳頤在學生簡介今次主題後,提到保育的理念和價值,又笑言自己並不是專家,只是希望通過分享,有助學生找尋興趣,為日後發展成專業作準備。他利用多個耳熟能詳的保育例子,如本港的大澳和梅窩、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和檳城,向同學闡述保育的價值和存在,是基於大眾對歷史事實的了解。「我們經常只會在有事時不珍惜,當周邊環境受威脅時才會擔心。」他認為,保育會產生矛盾,因此向學生強調,在提出保育的重要性的同時,需要有完善的管理配合。
出席「通識沙龍」的中四及中五學生表現相當投入,有同學更積極把握機會,向龍炳頤問及活化歷史建築計畫會否失去建築物的原本意義。龍炳頤回應時指,最理想的文化保育是「原汁原味」地保留原來用途,但畢竟是因地而異的;亦有同學問他如何看待香港物質文化傳承的問題,龍炳頤表示,不同世代會有不同的文化入侵和融合,年輕人需要擴大胸襟和視野去平衡文化。
校長邱藹源表示,今次是學校本學年第二次舉辦「通識沙龍」,目的是希望通過學生與嘉賓之間的互動,引領學生在同一議題下,進行多角度思考。負責今次活動的中六學生陳兆宗、黃熙婷、謝麗華和雲麗燁均表示,在準備簡報過程中,發現原來保育涉及很多因素,以及影響多個持份者的利益。他們都認為,「通識沙龍」能提升學生對新聞時事的觸覺。有出席活動的中五學生表示,今次的主題與新高中通識教育的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日後會在保育問題上多作思考。
- Mar 07 Mon 2011 11:55
「通識沙龍」互動探討保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