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外科手術講求醫生的技巧,也講求體力,一旦體力不支,手術得過且過,病人就會吃虧。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系主任范上達深明當中道理,於是約在10年前首度參加「毅行者」,藉以提升體能,結果行畢全程100公里,之後還參加了七屆,完成時間幾乎是一屆比一屆好。投入運動令他覺得較以前「更捱得」,59歲仍能應付一做六七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手術,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身體狀態原來比想像好很多!
未曾到過手術室的人如何想像外科醫生之不易為呢?「我們這個專科跟其他的不同,講究體力。若體力不夠,施手術時判斷力便減弱,因為你整天不住在想快點完成便算數。」范上達說。
首創成人右半活肝移植
他擅長肝膽胰手術,很多人都知道他首創成人右半活肝移植——一項醫學界本來視作不可能的手術。「在腹部施行手術要站著做,別的可以坐著做,但我們要求站著做才會做得好……可以深入地看到腹部之內,但卻苦了腰骨。」還有手術動輒六七小時,也苦了腳骨。「愈來愈多科技(輔助),腳下有很多腳掣,坐下來操作很不方便。」一眾腳掣是用來控制接駁手上的止血或切肝等儀器開關。「要紮好馬步,下針(縫合)才可以下得好……你的肩要定,腿又要定,才能下得準。」
練習三個月 甩掉肚腩
2000年,接近50歲的范上達有感體能漸差,容易疲累,施手術時似不能再像以前般撐數小時,覺得需要「郁動下」。他沒有選其他輕巧的運動,而是挑戰毅行者那100公里。他隨醫學會報名參加,被編到與經驗豐富的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勞永樂同組,一起以34小時多完成。
「之後覺得頗好玩的,還可以減肥!」毅行者每年約11月舉行,約三個月前開始練習,他說正好消減前一個冬天因為多吃所積聚的肚腩。「再度練習便又開始瘦回去,頗有效的。」但更大得著是發現自己身體的潛能﹕「最重要是身體狀態,行畢全程卻不會累……『OK!我還surviving(還可以),還年輕』……得到的滿足感跟施一次手術所得的差不多。」
換牙助咀嚼高纖食物
范上達另一項對健康的自覺來自病人。他著重高纖飲食,常吃蔬菜水果,但他眼見不少年長病人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正是不能咀嚼高纖的食物。
「不能咀嚼的話,基本上營養吸收也不會好……牙齒不好,就會喜歡吃軟餐,那些多屬澱粉質食物,愈吃愈胖的」,因此他重視牙齒的健康。「蔬果含很多礦物質,如果吃得少,骨骱與肌肉的功能都會差一些,所以最近下定決心處理牙齒,把不好的全換掉,那便能吃很多高纖的東西。」
身為系主任,行政、人事、看診及研究四邊忙。「整個外科部門200多人,差不多人人都看著我﹕『喂!你有咩口野可以幫到我?』你要討好這麼多人十分之困難,中間定會有些爭拗要settle(擺平),要排解,壓力好大。」減壓方法?慶幸有出差時長途機來回合共10多20小時的航程!「在飛機上我能睡得著的……(給我)少許空間休息一會。但不幸現在email很容易,電話又有roaming(漫遊),所以(就算我身在海外)一定找得到。」
出差透氣減壓
他出差的日子其實不過三兩天,就算去美加的也是,通常一下飛機即前往醫學會議演講,翌日便啟程回港,但卻是珍貴的透氣機會。
工作忙碌的范上達,周一至五晚上八時下班是常規,周六返回醫院診症做手術也是常事,自言沒有其他嗜好,而每年的毅行者,似乎就是他工作以外生活的重心,每年期待的時刻。「(在起點)開始時很多人在一起,好像嘉年華會般。你每年都遇上同一群參加者,很有趣,人人都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期盼了很久,為的是就這一天。」
■多媒體短片﹕http://www.mingpaohealth.com/doctor.htm
拍攝﹕明報多媒體
嘉賓﹕范上達
文﹕姜素婷
編輯:方曉盈
- Mar 08 Tue 2011 09:09
范上達 毅行有功 手術耐力升呢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