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以自己是一個國際城市自傲,回歸祖國後,香港毫無疑問是中國芸芸大城市之中,最對外開放、最國際化、最多外國人聚居和最多外國機構的城市。
奇怪得很,香港人似乎對外國人、外國事物很接受,但每當涉及政策性及大型工程的事件,保護主義便湧上心頭,例如最近的西九建築方案揭曉,英國科士打爵士的設計獲選,荷蘭和香港著名建築師的設計落選,便有人指責科士打的設計缺乏本土文化氣息,為本地建築師不值;以前有一些大工程上馬,一些本地工程師便曾認為政府應首先照顧本地人;香港的大學為了增強學生的國際視野,很鼓勵學生到外國交流、交換,但是外國學生拿本港獎學金來港時,卻又有意見認為何必用本地納稅人的錢來培養外國學生。
究竟香港的議員、專業人士、教育界是不是真心真意的贊成國際化,提高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以國際最高水平為基準,還是內心裏以保護本地利益為實,不敢或不願意以國際最高水平為目標?
今天下午立法會教育委員會開會,議程之一是討論《高等教育檢討報告》(《Higher Education Review 2010》)。上星期辛翠時風聞一些大學界人士認為該報告以外國專家的意見為主,缺乏本地諮詢,而這些專家(按:檢討小組以前牛津大學校長Sir Colin Lucas為召集人)對本港文化及制度的認識不足,因而對報告的內容有微言。該報告的主導精神是追求卓越,通過競爭讓本港大學達到國際級水平,檢討小組的本地成員包括香港大學副校長麥培思教授、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教授楊永強、科技大學高彥鳴教授、教資會主席查史美倫及秘書長史端仁等,怎麼能說高教小組對香港認識不足呢?
(細說新事 辛翠時)
- Mar 14 Mon 2011 10:45
國際城市器量寬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