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報專訊】一首《小明上廣州》,紅了一個何沛澄。

其實沛澄只為《小明上廣州》作錄音、編曲的後期製作,但受惠於《小明上廣州》,他的個人創作、心路歷程也備受留意起來。「e潮有你」這欄目,看上的自然是他那劍橋學士、倫敦帝國學院碩士,以及主修電腦的高學歷。不過沛澄沒有選擇成為IT才俊IT達人,訪談間,給記者的感覺是不愛IT愛音樂。

「音樂跟程式相似」

讀IT做IT,只是記者一廂情願的想法,遠赴英國修讀電腦的沛澄,最初的想法卻是這樣的﹕「中六到了倫敦升學,之後考入劍橋,讀的是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那時其實喜歡電腦的,因為覺得電腦可以簡化很多程序,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可令人們受惠。」這不是很有意義嗎?「我念的學科可是理論居多,搞學術研究會好一點,寫程式嗎?只不過是比其他人易上手一點。再說,對得軟件愈多,就會發現軟件不如想像中可靠的。」

小時候學古典音樂,到英倫才喜歡夾band,又跟過韋然學編曲,走上音樂之路的基本條件已齊備,當然,還要一點巧合。「我是2008年畢業,那年剛好有雷曼事件、金融海嘯,明知找不到工作了,就試試搞創作。」不會浪費了一身IT才技嗎?「不會,我其實覺得音樂跟程式很相似,兩者都需要很精準,讀電腦反而是個很好的訓練。」

在家一腳踢錄CD

訓練之外,電腦也有實際用途。從來搞創作不是容易事,沛澄以家為基地,錄音、編曲、後期,甚至唱片封套的設計,沒有電腦技術的幫助,又怎能一個人解決所有事?沛澄說﹕「我家就是錄音室,這3年間不斷創作和修改,已完成了整隻CD的作品,連唱片封套都已設計好,相片自己影,後期Photoshop自己執,花了一星期左右。」

不止CD已完成,連MV都已上載到YouTube任人觀賞,但這就要朋友幫一下手了。「幾個朋友畢業後開了Production House,他們幫我製作MV,我就幫他們寫網頁,互相合作。」沛澄原來還會寫網頁。「對,我現在都有以freelancer的身分接些網頁設計的工作。」會找長工嗎?「暫時沒這打算,打工的時間很不自由。」說來電腦不止在音樂上幫了沛澄一把,間接也為他提供更自由的生活。

與數碼產品保持距離

雖然電腦幫了他很多,又是讀電腦出身,卻沒有因此成為「Gadget Geek」,對數碼產品,總保持一定距離。「電話不應該跟電腦重疊,基本功能已經足夠。」「iPad有其吸引力,不過好像多集中在娛樂上,滿足不到我創作上的工作需要,限制太多了。」記者是在電子書發布會遇上沛澄的,對電子書無疑是親近一點。「自己很喜歡看書,看電子書無抗拒,我甚至可以在電腦屏幕上看完整本《福爾摩斯》。」至於電子書裝置,最好可以是彩色和作簡單記事。

未來動向方面,沛澄也在嘗試為自己的作品寫iPhone app。只是計劃中,但無可避免地,再跟電腦有關。

文﹕林建宇

圖﹕張智超

編輯:梁小玲

美術:SIUKI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科技男 的頭像
科技男

科技男

科技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