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報專訊】兒子今年念小三,小一及小二時都做班長,他說做班長很不開心,很忙,又煩,很多同學不聽話。當他請同學不要再玩時,同學便駁嘴,還跟他說﹕「記警告就記囉!」我著他跟老師商量 ,他說老師很忙,我應否插手跟老師說說呢?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孩子們都要守規矩,漸漸也會互相試底線,結社、協調、適應變化。要處理其中的矛盾,也要仔細了解,平衡各方權益,做到情理兼備,才能解決問題。

先了解 後插手

孩子傾訴他的遭遇,就如我們找朋友吐苦水一樣,首要是出口氣、減減壓,我們並不一定要求對方協助,更非請求插手。因此家長先要耐心聆聽,了解他的感受,然後才關心他有否解決問題的計劃,還是他只想說出來消消氣就好了。建議家長和孩子周末時不妨一起郊遊散心,以示互相支持和鼓勵,形成一個能量泉源。

如果孩子想解決困擾,那就要協助他仔細分析「局勢」,例如他自己察覺到哪些問題?是同學不聽勸告,規則中有灰色地帶?只是個別同學特別不合作,還是一伙人、大部分同學均如此呢?自己和其他班長的合作關係如何,執行上有沒有差異?

讓孩子把這些背景資料通過陳述,好好審視一次,這不僅讓他發掘出別人的行為問題,也可能會發現自己的錯誤,例如他有否和其他班長協調好?當彼此的看法不一致時,他和另一個班長又可否事先討論該如何處理呢?

角色扮演練應變

把問題攤開後,不難發現一時之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那麼在兒子心目中,他認為最有把握解決的是哪些問題呢?例如某同學總是駁嘴,可否在未開火前,先跟他好好談論一番,互相確認規則底線,如果雙方的認知有差異,亦可找老師給意見,減少不忿和爭辯;他也可嘗試找出最困難的問題,在家中預習一下,想一想,若遇到同學的行為問題時,該在什麼時候開口,用什麼態度,如何應付對方不同態度的回應?透過角色扮演的練習,孩子能把握多些應變方法,實際遇問題時便更得心應手。

畢竟他處理的是人際關係問題,需要隨機應變。如果他沒有付諸實行,家長也不必心急代勞,最緊要和孩子保持溝通關係,讓他明白可隨時向家人坦白訴心事,得到支援,這才是孩子最大的得著。

資料提供﹕明愛蘇沙伉儷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註冊社工陳潔綺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科技男 的頭像
科技男

科技男

科技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