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漫步山嶺綠林間,有時比在旺角行街更目不暇給,走在東涌至大澳的山徑上,坐擁無敵海景山景,多個淺灘風光旖旎,剛看完飛機升降,馬蹄蟹、彈塗魚、招潮蟹已急不及待招手,紅樹、海草床、古樸村落輪流登場,四小時的海岸連線遊,你或會覺得不夠喉。今次帶隊的是香港地理學會,同行成員不是大學地理系教授,就是地理科教師,他們對沿途生態植物大起底,更讓我們了解到城市發展帶來的不同影響。大嶼山逐漸成為香港未來發展重點,環境變遷避免不了,不如趁現在仍是好山好水好風光時,來盡情欣賞。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數小時路程,沿途風光明媚,而且有助我們了解香港城市的變遷,認識地質地貌以及人文歷史。」—香港地理學會主席王冬根
香港第一大島大嶼山,面積達147.16平方公里,比香港島大接近一倍。由於昔日交通不便,大部分地方未被開發,故大嶼山保存了自然景致,以往被視為落後的地方,如今成了市民寶藏,周末假日吸引城市人來行山透透氣。大嶼山靚景處處,像今次香港地理學會推介的路線,由東涌走到大澳(東澳古道),沿大嶼山北部海岸線而行,海景一望無際。我們從東涌的逸東村巴士站下車,往侯王廟方向走,經䃟頭、鱟殼灣、沙螺灣、深屈,最後抵達大澳水鄉,步程約四小時,路徑易走,靚景不絕。
4小時看盡城市變遷
風光秀麗的大嶼山,逃不了被發展的命運,政府早已訂立了大嶼山規劃大綱,預計大嶼山未來有多項發展,這個充滿鄉村特色的地方,將逐漸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點。
今次跟香港地理學會多名成員一起行山,地理科重視人和環境的關係,他們選擇這條路線,不多不少與城市變遷有關。香港地理學會執委會委員 Tony說﹕「赤鱲角機場、東涌新市鎮發展,以至沙螺灣將來的港珠澳大橋工程,你會看到城市發展怎樣影響香港,怎樣影響附近居民。」我們沿路經過多條鄉村,與香港很多村落命運相同,大部分村民離開鄉村走到城市工作,剩下沒生產力的年長一輩,村內的學校商舖關閉,鄉村缺乏當年的活力。
昔日村民怎也預料不到,數十年後的今天對岸竟多了機場;舊日交通不便的農村東涌,現在變成交通便利、高樓林立的新市鎮。正如現在我們也預計不到數十年後這裏會變成什麼模樣,風光無限好,把眼前最美風景留在腦海內最實際。
■今期導遊
王冬根(香港地理學會主席)——於荷蘭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取得博士學位,現任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主要研究交通行為與地理空間。
楊錦泉Anthony (香港地理學會副主席)——求學時期已熱愛了解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大學選修地理,其後在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取得教育文憑及碩士學位,此後從事地理教育工作。自2002年起至今,出任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校長。
梁永健Tony(香港地理學會執委會委員 )—— 中大地理學系及教育學院畢業,小時候已愛看香港地圖和地理書,認為地理科實用有趣,能將別人眼中的神奇現象,以物理、地理角度解釋出來。畢業後積極投入教育工作,現任地理及通識教育科中學教師,曾推出《綠色香港——生態欣賞與認識》等生態書籍。
■推介機構﹕香港地理學會
成立於1969年,旨在推動香港地理教育與研究,協助地理專業培訓以及促進各院校地理學術交流。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每兩年聯辦「香港地理日」,提高中學生對地理科認識及加強各大學師生合作。常舉辦地理研究、野外考察、研討會等活動,定期出版《亞洲地理學人》大學學術期刊。
文﹕李佩雯
編輯:屈曉彤
- Apr 02 Sat 2011 04:50
大嶼山北海岸 生態大起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