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國際學校學額不足,被視為外國投資者與人才流失的主因,但本地生的學額競爭亦不容忽視。教育局昨披露四所國際學校,本地生比例逾五成,其中九龍塘的朗思國際學校高達八成二,而英基屬下九龍小學的亦達六成半,外地生在校內淪為「少數族群」。教育局局長孫明揚解釋,國際學校屬自負盈虧的私校,收生自主,取錄本地生亦有助擴闊學生視野。
教育局昨向立法會披露全港國際學校取錄本地及外地生數據,九龍塘的朗思國際學校,全校八十一名學生之中,僅十五人屬外地生,其餘均為本地生,比例達八成二;同區的京斯敦國際學校,外地生人數不足三成半;去年獲當局撥款一億六千萬元重建、英基轄下的九龍小學,本地生逾五百七十人,佔全校八百八十名學生的六成半。耀中國際學校的本地生比例亦逾五成二。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指,國際學校以非本地生為主要收生來源,但四所學校的本地生比例過半,「外國學生反而變成少數族群」,質疑無法切合教育需要。孫明揚回覆議員質詢指,部分國際學校以自負盈虧的私校方式運作,收生屬校方「全權決定」,當局不可干涉。不過,若曾獲當局分配土地或空置校舍方式資助的非牟利國際學校,須預留五成學額取錄非本地生,當局會定期巡查。
孫明揚指,全港現時就讀國際學校約三萬二千名學生之中,非本地生佔八成七,本地生只佔一成三;又認為國際學校取錄本地生,亦有助不同國籍學生開拓視野。
他續稱,過去兩年共有九所國際學校申請以租用空置校舍作臨時校舍,七所已獲批,大部分已投入運作,其餘兩宗申請則處理中。當局將預留十三所空置校舍作教育用途,包括國際學校發展之用。
英基發言人指,屬校以學生是否適用英語教學及就近入學為收生標準,例如學生母語為英語、或是外地移居本港等,國籍及種族並非考慮之列,故沒有計畫減收本地生。
- Mar 17 Thu 2011 10:58
四所國際校 本地生逾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