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肝癌為本港殺手病之一,癌細胞一旦轉移,病人存活率將大減。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腫瘤遺傳室主任關新元及其團隊發現,出現肝癌細胞轉移的病人,第八對染色體的「短臂」有缺失,研究及早通過臨床檢查估計轉移可能性,以及作新標靶治療。研究早前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未來會循腫瘤幹細胞和上皮細胞、間質細胞之間的轉移(EMT)方向研究。

  關新元及其團隊自一九九九年起,與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肝癌研究所,聯合進行肝癌轉移的機理研究,港大主要負責研究的前期部分。團隊希望通過研究,發現當中的遺傳學原理,希望為病人動手術前,預先進行臨床判斷病人發生轉移的可能性,以及研究出現改變的基因,是否能成為新肝癌轉移的治療靶點。

  關新元指,有做定期檢查的病人,發現肝癌時往往已到晚期,八、九成病人已出現肝癌細胞轉移。他續稱,部分肝癌細胞轉移在檢查時未被察覺,往往手術後才發現。他稱,肝癌患者死亡率高、治療效果差,而且五年存活率很低,一般約一成,即使接受手術也只有一成半,但在香港的存活率較高,約兩至三成。

  團隊對比出現轉移的病人和原發性肝癌病人的染色體變化,發現第八對染色體的「短臂」在轉移病人上常有丟失,而且反覆出現在不同病人身上,相信與肝癌轉移有關。「癌腫瘤的染色體具不穩定性,容易出現變異性,腫瘤會選擇對它們轉移有利的染色體,有優勢的就會被保留下來,我們要找出導致不穩定性的原因。」

  關新元指,引起肝癌細胞轉移的原因很多,轉移機理複雜,港大團隊未來的重點在於癌腫瘤幹細胞和上皮細胞、間質細胞間的轉移(EMT)。關新元指,已有研究指出,部分癌腫瘤幹細胞對化療和放射治療有對抗性,可能是引起轉移的原因之一,會再深入研究。他又指,原發性癌細胞為上皮細胞,本身不會移動,但若基因發生變異,會成為可移動的間質細胞,做成轉移。

  團隊發現,發生肝癌轉移的病人當中,基因 「CHD1L」的活性會高出逾一半,針對該基因,團隊正與復旦大學合作研發生物制劑,抑制「CHD1L」,現正申請專利,估計需時兩至三年方可證明對人體有效。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科技男 的頭像
科技男

科技男

科技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