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為表揚在國際科學界作出傑出貢獻的學者,裘槎基金會每年頒發「優秀科研者獎」。今年本港有三所大學共五名學者得到殊榮,其中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陳力元及黃家星,均獲頒發「優秀醫學科研學者獎」。兩人分別研究肝癌和中風多年,取得的突破為醫學領域帶來重大貢獻。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乙型肝炎是引發肝癌的原因之一。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力元,自二千年起致力研究乙型肝炎病毒,並發現病毒基因Ce亞型有較高肝癌風險。他表示,癌症風險測試已成功在〇二年獲創新科技署的研究專利,但由於基因檢測費用昂貴,加上複製的檢測程序未被標準化,現正著手簡化程序並向藥廠合作臨床研究。
陳力元是首位發表如何以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乙型肝炎的學者,但由於現時有三分一的病人使用聚乙二醇干擾素後一年會產生副作用,個體化治療將會是新的研究方向。「肝炎與胃病不同,肝炎沒有病徵,很多病人都會憂慮要服用一輩子藥,因此有部分人會半途放棄藥物治療。個體化治療是利用中醫提倡的角度,為每名病人定出服食藥物的時間表,預計有兩至三成病人有望在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後可以停藥。」他表示,目前正進行有關非酒精性脂肪肝和無創性肝纖維化評估的研究。在香港,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患有脂肪肝,他指出,脂肪肝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機會,現正著手研發有關藥物和分流風險。
至於中風,則是在香港繼癌症和心臟病之後,位列第三位的都市殺手病,近年中風病患者更有年輕化的趨勢。威爾斯親王醫院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多年來研究腦中風的流行病學、神經影像學和治療。他首次確認並提出亞洲中風患者的病因是顱內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狹窄),與歐美的頸血管狹窄不同。他又發現,腦血管狹窄的中風患者再次中風的機率高達百分之二十。
黃家星稱,現時開展治療腦血管狹窄的研究,包括腦支架手術治療和通過機器增加腦部血流量,而腦支架手術比起一般的心臟和頸支架難度增加五倍。他認為,很多市民誤會中風是不治之症,其實只要把握「黃金三小時」,利用融血劑注射靜脈,百分之二十的缺血性中風病人有機會康復。他建議成年人要有健康飲食和運動生活,避免因血壓、血糖和血脂過高引致中風。
裘槎基金會由九七年設立「優秀科研者獎」及「優秀醫學科研學者獎」,每位得獎者分別可獲八十萬及九十萬元資助,以資助其所屬大學另聘講師代替得獎者執教一年,讓得獎者全職投入研究,每名得獎者也可獲研究補助金六萬元。今年獲獎的本港學者還包括中大計算機與工程學系教授呂自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教授David Karl Banfield及城市大學數學系教授楊彤。
- Mar 25 Fri 2011 06:02
中大兩學者共享裘槎醫學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