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人在剛過去的三十年經歷了一個社會性質的巨變,個人之命運,完全決諸個人是否適應了這個徹底變化了的環境。同一個人和同一套技能,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可以活得幸福和愉快,到了最近三十年卻愈來愈失意,最終可能失了業,感到受社會淘汰。認識全新的環境,對新一代適應未來是必不可少的通識。



  三十年的變化,主要發生於香港的經濟結構。這是一九八○年的本港經濟:生產總值(GDP)來自第一產業(耕田與打魚)不足一巴仙(千分之八);工業的貢獻有三成一;服務業(第三產業)有六成八。工業(第二產業)主要由製造和建築構成,產值雖佔GDP不足三分之一,但逾半打工仔卻從事工業,所以三十年前的香港是個藍領社會,工人有一套技能便搵到食,無論是紡紗、織布還是製衣,這套技術不一定要在學校學,學徒滿師已可掌握,社會性質不變的話,還可終身應用。



  但三十年後香港已變得面目全非,這是二○○九年的香港經濟:農漁對GDP貢獻幾乎是零(千分之一);工業的貢獻萎縮至七巴仙(裏面製造業更不足兩巴仙);本港的生產總值有九成三來自服務業。換言之,香港於三十年間已由工業社會搖身變成服務社會。社會轉型,個人如不轉型,仍用一套製造業的技能行走江湖,將搵不到工,遭受遺棄。



  九成以上的打工仔從事服務業,但這並不是洗衣、理髮的傳統服務,傳統服務佔不到一成。目前香港的服務叫做現代服務,主要由金融、電訊、政府、醫療、教育等行業構成,這裏面的打工仔用知識來工作,它們是抽象的理論知識,大學才有得教,所以在香港,不讀大學很難找到工作。



  (乘風遊 劉創楚)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科技男 的頭像
科技男

科技男

科技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