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經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是逼不得已的: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工業化之後,港人已經富裕,加上港府取消「抵壘政策」,難民來源被截,廉價勞工年代已經終結,與此同時,內地開放,香港廠商可搬工序北上,在此一推一拉兩道力量作用下,香港百萬藍領工作崗位十餘年間唔見了九成。無工廠工做,港人只能做服務:分析香港二○○九年GDP,四成七來自「生產者服務」。數字說明,香港目前約有一半打工仔是服務珠三角千多萬為香港廠商生產的工人。
和香港三十年前的情況相同,內地經濟也進入了被逼轉型的處境,這也是內在和外在兩股力量作用的結果。內在言,廉價勞工無限供應的年代已告終結,去年民工工薪漲價四成,未來三至五年每年漲三成之局已是鐵定。外在的力量來自金融海嘯後美國消費者的醒悟:他們過去三年慳錢減債款項已達八千億美元之多,美國人一旦不舉債消費,中國人三十年來賴以致富的出口導向發展策略,也就壽終正寢。
從香港三十年來的經驗,可以預期內地未來的經濟轉型,最大的擴展將是服務業,目前服務業只佔內地GDP四成,今後三十年將以年均一巴仙的速度擴充,估計二○四○年中國的知識工人數目將會多於藍領工人。第二是中國的消費轉型:未來三十年,不但消費將會取代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而且內地人會從基本消費(住房、穿衣、吃飯、汽車)轉變至選擇性消費(醫療、教育、旅遊)。最後一項內地經濟轉型特徵也可看香港經驗:經濟增長來自生產力提升,教育投資將成新的富源。
(乘風遊 劉創楚)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