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報專訊】編按﹕旅遊在外,遇上地震與海嘯的機會畢竟較少,我們更常遇到的是燒傷燙傷等「小」意外,意外雖屬小型,但處理不當,還是會引來後患。我們一連兩個星期二請來行山隊「閒山匯友」領隊及現職歷奇活動導師的隨心,介紹在城市及郊外,遇上意外的應急法。

保持冷靜是處理任何危機的基本法,陷入恐慌的人不能審時度勢作出合適反應。然而冷靜是有條件的,無知往往產生不安,學習處理危機絕不能用「執生」與「隨機應變」輕輕帶過,因為只有熟習急救程序,實際遇事時才有法可循。技巧學會才胸有成竹,處變不驚。

要救人先救自己

為愛人受傷,說來無比動聽,但卻實屬不智。要救人,先救自己,犧牲自己不能保證傷者安全,亦加重救援人員的負擔,降低存活率。遇上意外時,迅速判斷現場環境,認為短時間內會危及生命的話,立即與傷者撤離;帶不走傷者的話,自己先逃,認清路徑再找支援。

以上兩項大原則適用於大小意外,落實到旅遊常見意外,以下是建議處理方法﹕

1.燒傷燙傷﹕先移除危險品

第一件事不是救人,而是移除危險品(熱水、鏹水、火種等),避免進一步傷害!嚴重者送院救治,一般被熱水燙傷或煮食器皿灼傷的話,盡快用清水為傷口降溫至少十分鐘,再用急救敷料遮蓋,無?不足為奇,食店總會有乾淨的保鮮紙吧?記著要以降溫和避免細菌感染為原則,絕不應塗燙火膏或刺穿水疱。

2.梗塞﹕咳嗽吐出異物

面對滿枱異國佳肴時狼吞虎嚥,或小朋友亂放東西入口,都有機會引致梗塞,影響呼吸甚至窒息,必須盡快處理。

大家不要迷信呷醋,患者宜先咳嗽,試圖把異物吐出,或旁人可用雙臂環抱患者腹部,用拳頭扁平面向肚臍以上、胸骨以下按壓;請注意,遇上過胖人士或孕婦,位置就要上移至胸骨下半部。

3.擦損扭傷﹕止血防感染

身體扭傷或擦損為常見意外,小至擦損手指尾,大至車禍四肢變形。一般身體受傷可分為三部分﹕一是流血,二是軟組織受傷,三是骨折。

一般情况下,宜先替傷者止血,檢查傷口,檢查並無異物或骨折,可隔著急救敷料直接按壓。另可將傷者姿態調整,令傷口處於高於心臟的位置,並定時按壓流向傷口的動脈,可有效減少出血,但要留意減少血液流通對身體的影響。市面上有獨立小包裝的消毒藥水,簡單方便,大家宜考慮放入行李內。傷口消毒後要包妥,避免細菌感染。救人的朋友亦要留意避免接觸到傷者體液,緊記先保護自己才幫別人啊。

軟組織受傷中最常見的是肌肉撞瘀,即時處理方法是以袋盛載冰塊或毛巾濕凍水作冷敷,及後可輕輕按摩或冲熱水涼等熱敷方法促進復原,所以「碌雞蛋」還是有點科學根據。

骨折即骨骼斷裂,斷骨可以繼續傷害身體,除非受過急救訓練兼齊裝備,否則切勿移動傷者。充其量可做的是安撫傷者情緒,固定傷處以免受壓,同時當然盡快求救送院啦。

文﹕隨心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科技男 的頭像
科技男

科技男

科技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