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歲半兒子念K1,上學已有半年多,在學校還是沒什麼朋友。老師說他和小朋友玩耍時常常玩到失控,他事後會向同學道歉,但從不主動「埋堆」,很多時自己一個人走來走去,應該如何幫他建立社交圈子呢?
現代家庭孩子少,獨生子在入學前,他們的遊戲模式主要是自我摸索的單獨遊戲(solitary play)。由於孩子的玩具多樣化,基本上即使單獨一個人遊戲,他也覺得樂趣無窮;至二、三歲時,他們開始有玩伴,會跟別人分享玩具的不同玩法、變化,但是基本上仍然是各自玩自己的玩具,不需要和對方一起參與的平行遊戲(parallel play)。
在家灌輸輪流玩概念
這孩子很明顯滿足現狀,還未領會到集體遊戲的樂趣。爸媽可嘗試運用不同的基本手法,包括引導、主導和自創遊戲規則,把孩子引入需要與人合作和溝通的團體遊戲(associative play)中,令他享受到樂趣,便自然願意參與更多類似活動,也懂得找玩伴合作,展開友誼關係。
針對孩子不願意輪候,只心急滿足自己能接觸玩物的欲望,爸媽可嘗試在家中設計個小型、簡單的遊戲,引進輪流玩的概念。例如兒子在砌積木時,爸爸可要求參與,學他一樣玩,又或是建議一些玩法,例如比賽誰砌得高;然後再進一步一起砌一個高塔,中間互相交流意見,例如用什麼形狀作基層呢?引入互動合作概念,砌好後,叫媽媽來欣賞,增加他的成功感;然後再邀請媽媽一起加入,跟他訂一、兩個簡單的主導規則,如先後排序、誰疊最後一塊後塌下來就算輸等。
快捷輪流玩時,要引導他看著別人動手原來也很「刺激」,還要注意孩子的反應,提醒他自控,不要興奮得自己弄塌了高塔。在愉快的過程中,促進他與人合作和溝通的動機。
資料提供﹕領思兒童發展中心註冊職業治療師何嘉敏
- Apr 06 Wed 2011 08:07
打破單獨遊戲 淺嘗群體樂趣(1-2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