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兒子有個同學,每逢測驗、考試期間常常大叫﹕「好難呀!不想做了!」或有動作發泄緊張情緒。老師嘗試過制止,他也會停止,但已經影響其他人。兒子說第一次嚇一跳,腦袋立刻變得空白,雖然老師酌情加分,兒子每次都擔心對方爆發。我明白這孩子可能有障礙,但該如何教導兒子處理這些事情呢?
融合是建基於「人生而平等,每人都應受尊重」這個概念上,當然,要做到這一點絕不容易,必須身體力行,多諒解對方的困難,從而積極地想出適當的安排,才可達到融洽共處。
孩子第一次遇上控制情緒有困難的同學時,難免給嚇得影響了表現,但這也正是人生的一課:「我該如何處理呢?」這次告訴老師,交由老師處理,結果老師的確令那個不安的同學安穩下來,並給予受影響的孩子酌情加分,但下次他會不會再鬧呢?當然這也極有可能。下次再遇上時,我們若受騷擾,是否順理成章要求老師加分便了事?還是願意嘗試多了解這名同學的思維和行為認知習慣呢?所謂知己知彼,熟悉他的習性,可能摸索到他對哪些事物特別敏感受壓。
熟知習性 心有準備
媽媽不妨鼓勵孩子盡量多了解這個同學,在平時多想點子解決問題,例如有沒有方法、特徵知道這同學的耐力已到極點?他對什麼最敏感?他大叫前有沒有一些小動作提示?教他深呼吸紓緩有用嗎?反過來說,若熟知他的習性,有心理準備,在他大叫後,孩子以深呼吸把專注力「吸」回來,然後繼續完成考測,又行不行呢?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我們不可能把不順眼、不遷就我們的人或物都除掉。在大多數情况下,我們都要學習共存,以正面思維去找尋解決方法,學會接納差異,經了解而坦然相處,體會到不同的人如何互助克服困難,建立信心,挑戰自己。給予別人需要的機會,總比心懷怨懟,更能積極、開心地面對困難,也能改善共同學習的環境。
資料提供﹕邁步兒童發展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
- Mar 16 Wed 2011 05:31
學習共融 積極解難(11-13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